• <xmp id="oycas"><menu id="oycas"></menu>
    <menu id="oycas"><sup id="oycas"></sup></menu>

    70年崢嶸歲月,學院堅守“為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而奮斗”的初心使命,堅持“興船報國育英才”,形成了以“國家利益至上”為核心的軍工特色理念文化體系。

    一.辦學理念“立足船舶、服務軍工、面向社會、以人為本、質量立院、特色創優”

    立足船舶:反映學院服務船舶工業辦學歷史,發揮學院在船舶制造業形成的社會資源優勢,與船舶制造行業、企業緊密合作,開展以船舶類專業為重點的專業體系建設,創立船舶類專業品牌。

    服務軍工:船舶工業是國家戰略支柱產業,關系國家海防安全,服務軍工是學院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要求,包括服務軍工的專業建設、國防科普教育、面向公眾的國家安全教育。

    面向社會:面向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開展職業培訓與技術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教育服務、促進社會就業、推進技術創新既是學院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又是實現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反映“人民教育為人民”的辦學宗旨,服務學生成人成才、教職工成家成業,促進社會就業與職業發展是學院改善民生、回報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現。

    質量立院: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高品質教育服務、高水平技術服務是學院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是打造高職教育品牌的根本路徑。

    特色創優:培育和發展辦學特色是學院重要治校方針,建設特色優質專業,構建特色管理制度,營造特色校園文化,培養特色人才,培育優質教育教學品牌,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既是學院錯位發展策略,又是學院實現持續發展之道。

    70年崢嶸歲月,學院堅守“為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而奮斗”的初心使命,堅持“興船報國育英才”,形成了以“國家利益至上”為核心的軍工特色理念文化體系。

    二.學院精神:“抱冰握火、自強不息”

    抱冰握火:高度概括了船院人艱苦創業、砥礪奮進的革命精神。學院地處近代工業發祥地——近代工業文明先驅抱冰居士張之洞創辦的漢陽火藥廠舊址,從1950年建校起,一代代船院人繼承了先輩們軍工報國的志向,在武漢這片熱土戰嚴寒、斗酷暑,積極投身船院建設,刻苦自勉、頑強拼搏努力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自強不息:集中表達了船院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在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競爭態勢下,“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實施,既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也使我們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挑戰。船院人更要勇敢堅毅,迎難而上,完成好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三.校訓:“厚德、篤行、致用、創新”

    厚德:語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是指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昂竦隆?,意思是重視道德修養、推崇道德修煉。蘊含著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規范、高雅的文化修養和廣博的知識素養。

    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方針,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院教職工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崇尚師德,為人師表。全院學生要自覺遵守《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和公民道德基本規范,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團結互助為榮,以誠實守信為榮,以遵紀守法為榮。

    篤行:語出《中庸》第十九章“博學也,審問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绷⒄\修身之“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昂V行”,意思是忠實踐行,一心一意去奮斗。蘊含著責任意識,艱苦奮斗,全力以赴去實現愿景的自覺行為。

    學院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突出專業特色,著力打造教育品牌。全院教職工要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教書育人,嚴謹治學。全院學生要堅定信念,勤奮學習,刻苦鉆研。

    致用:語出《易·系辭》“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這是人類祖先樸素的利物思想?!爸掠谩?,意思是實現價值,為社會所用。蘊含著改造世界,不斷磨礪實踐能力的格物精神。

    學院堅持“立足船舶、服務軍工、面向社會”的服務面向和“依托行業、校企互動、工學結合”的辦學理念,為社會培養更多技術應用型人才。全院教職工要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雙師素質”,增強教學能力,提高育人水平。全院學生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知行一致,學以致用,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

    創新:現代詞匯,《現代漢語》的解釋為“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是“一種嶄新的組合”,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蘊含了一種唯新思維、求新意識、創造能力,一種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質量立院、特色創優”的治校方針,建設全國示范性高等職業學院。全院教職工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運用新工藝,創新教學模式,爭創一流業績。全院學生要只爭朝夕,敢為人先,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提高實踐能力,善于創新,敢于創造,勇于創業。

    四.校風:“尚德崇技、務實重行”

    尚德崇技:學院將“尚德”放在首位,充分體現我院廣大師生注重思想道德修養,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俺缂肌奔畜w現了學院教師既有課堂教學的能力,又懂專業操作的實際,是 “雙師型”教師隊伍;體現了學院培養學生有知有識、知行遞變的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務實重行:強調船院人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以及船院人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在新的形勢下,船院人要始終堅持“立足船舶、服務軍工、面向社會”的辦學定位和“以人為本、質量立院、特色創優”的治校方針,正確處理質量、結構、效益、規模的關系,努力突出學院辦學特色,積極打造高職教育品牌。

    五.教風:“道業相融、師生相和、理實相濟、教研相長”

    道業相融,師生相和:表達了船院教師傳授學生仁義之道、做人之道,并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之職。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秉持仁愛之心,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學生在學習中常懷敬畏之情,“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師生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諧相處。

    理實相濟,教研相長:表達了船院教師注重“雙師”能力建設,既有扎實理論學識,又有高超實踐技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作用于理論,理論實踐相輔相成。既有高超教學能力,又有突出科研水平,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中深入開展研究,研究指導教學改革發展,教學與實踐相得益彰。

    六.學風:“知行合一、德技并重”

    知行合一:體現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校企“雙元”育人的要求,強調“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我們要求青年大學生的治學、立身之本。

    德技并重:即“德技并修,德才兼備”。強調職業教育中“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培養的深度融合,體現我校高職德育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工作方向。

    七.校名校標

    校標的基本圖案為圓形,分別由主副框、中英文校名、建校時間(1950)、太陽、海洋、艦船等元素構成。主體顏色為海藍色,副框為鐵灰色。

    乘風破浪的艦船,彰顯了學院“立足船舶,服務軍工,面向社會”的辦學特色。波瀾壯闊的海水與建校時間(1950),共同構成一幅多彩的知識畫卷,體現了學院的育人功能和校本特色。藍色底塊上“人”字形結構,象征著長江與漢水的交匯,標明了學院獨有的區位特點?!叭恕弊中谓Y構,同時體現了學院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一輪紅日在海面上冉冉升起,昭示出學院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

    校名: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書寫:黃德琳(武漢書法家協會主席)

    八.文化名人:張之洞、徐建寅、吳運鐸、朱毅——中國近現代軍工史上的杰出人物

    歲月勾沉,風云際會。在武漢船院這片土地上,因洋務運動的興起,這里曾建立過遠東地區的一代兵工雄廠——漢陽兵工廠。建國初期,國家建設的百廢待舉更是催生了新中國最早的兵工院?!心媳W校的建立。不論是洋務運動的晨鐘暮鼓,還是新中國建設的鑼鼓喧天,在我們足下的這片土地上涌現出了無數標領時代的人物。張之洞、徐建寅、吳運鐸、朱毅就是兩個時代中國軍工的杰出代表。

    張之洞——洋務健將,一代鴻儒

    漢陽兵工廠,實業興國理想的寄托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壺公、文襄公,抱冰居士,晚年自號無競居士,曾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張之洞一生創實業、辦新學、倡新政,是中國近代史上有著特殊地位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

    張之洞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后,大興洋務。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就是張之洞創辦的一座新式軍工企業。1890年張之洞選擇漢陽龜山至赫山為廠址,1892年工廠動工興建,1894年建成投產。漢陽兵工廠從龜山至赫山連綿十余里,廠內分廠林立,先后設有槍廠、炮廠、罐子鋼廠、無煙火藥廠(武漢船院現址)、炮彈廠、槍彈廠等等,規模宏大,全部人員達3000人。

    工廠機器設備先進,聘請德國技師擔任指導,能制造最新式的快槍和快炮。聞名遐邇的“漢陽造”7.9毫米口徑步槍就是漢陽兵工廠的拳頭產品。

    從1896年到1928年的幾十年時間里,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生產步槍68萬支,機關槍1000余架,各種火炮2000余門,子彈4億余發,炮彈10萬余枚,此外還有大量的槍彈藥、炮彈藥、炸藥等??箲鸨l后,工廠遷往湖南株洲。

    漢陽兵工廠在張之洞的創辦和全力經營中,工廠不斷壯大,無論其機器設備,還是在規模上、機器數量上都處于當時國內領先的地位,被時人譽為“遠東雄廠”。

    徐建寅——杰出的兵工專家,科學家

    漢陽兵工廠,浸染英雄汗水和鮮血的地方

    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中國近代杰出的兵工專家、翻譯家、科學家,近代著名科學家徐壽的次子。

    徐建寅幼承家學,酷愛技藝。18歲時助其父研制蒸汽機和火輪船,制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氣船“黃鵠號”、“惠吉號”等近代兵輪。

    徐建寅父子酷愛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創辦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翻譯了大批西方科學著作,尤其是在中國化學、制造學發展史上起到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作用。

    1879年徐建寅在李鴻章的力舉下以駐德國使館參贊的名義,專門負責到德國及英法考察造船、兵工、訂購船只,并游歷各國工廠。在此期間,徐建寅參與設計、督造了中國北洋水師兩大主力戰艦——“鎮遠”和“定遠”。

    1900年張之洞在湖北辦工業、練新軍,力邀徐建寅協助工作。庚子之后,外國停止供應中國火藥,撤走專家。徐建寅一肩挑起設計、試制重任。在漢陽無煙火藥廠(武漢船院現址)試制無煙火藥期間,徐建寅吃住在車間,通宵達旦。試制很快取得成功。然而,就在工廠準備投產時,1901年3月31日,試驗室發生爆炸。徐建寅與另外十四名員工不幸罹難,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位為事業捐驅的科學家。

    2001年3月31日,中國兵工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科技史學會、船史研究會、徐壽研究會、中國科技館、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十余家單位在中國科技館共同舉辦了徐建寅罹難100周年紀念大會。

    吳運鐸——兵工英雄,中國的保爾

    這里,曾留下英雄戰斗生活的足跡

    吳運鐸(1917——1991)祖籍漢陽柏林鎮,生于江西萍鄉安源煤礦一個小職員家庭,兒時聰穎好學,最大理想是“當管機器的工人”。

    1931年吳運鐸隨家人遷到黃石,進煤礦當學徒??箲鸨l后,共產黨在煤礦辦抗戰講座,發行《新華日報》。吳運鐸成為進步活動的積極分子,后礦主告密,吳運鐸毅然參加了新四軍,在皖南云嶺的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一個農舍的茅草棚開始了他的軍工生涯。

    在10年的革命戰爭生活中,吳運鐸隨兵工廠從皖南到蘇北,再到淮南,轉戰淮陰,沂蒙山。后北上大連,在艱苦的革命戰爭歲月,吳運鐸帶著7個學徒,每年為前線生產子彈60萬發,為研制槍彈,他四次負重傷,渾身上下有200多處炸傷,四根手指被炸斷,左眼被炸瞎,一條腿被炸斷,被譽為“軍工英雄”、“中國的保爾 ”。

    1949年吳運鐸去蘇聯治療,50年回國后曾任湖南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工業部兵工局副局長(在此期間,吳運鐸在我院的前身——中南兵工學校、中湘干部學校工作、居住、生活),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全國特等勞動模范”的稱號。1952年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出版發行,并在全國產生巨大反響,共出版700多萬冊,翻譯成俄、英、日等十多國文字在許多國家發行。

    值得一書的是蘇聯人民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建立了中國的保爾紀念館,對這位中國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式人物表示崇高的敬意。

    1991年吳運鐸紀念館在北京籌建,8集電視連續劇《中國的保爾——吳運鐸》把這位軍工英雄傳奇的經歷,光輝的一生搬上了熒屏。

    朱毅——新四軍兵工奠基人

    中南兵工學校(學院的前身)第一任校長

    朱毅(1898——1977)湖北漢陽縣人(今蔡甸),1922年考入廣東公立醫科大學,畢業前,因反對軍閥陳炯明被學校開除,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湘軍教導團衛生隊長、第十四軍軍醫院院長參加北伐,1928年東渡日本,1931年棄學回國抗日。

    1938年,朱毅擔任河南省信陽縣縣長,在劉少奇的協助下與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系,堅持抗擊日軍,并把信陽縣2000余人的部隊和大批錢糧、物資帶到新四軍中,成為李先念組建新四軍第五師的重要基礎。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任新四軍軍部財政經濟部長,曾主持過新四軍兵工廠的建立和生產。

    1947年朱毅率部赴大連籌建彈藥生產基地,為建新公司的創建做了卓有成就的工作。建新公司成立后,試制生產大量彈藥支持解放戰爭。

    1949年3月朱毅奉調去中南工作,帶領建新公司108人南下武漢,組建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并出任部長。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南工業部部長,并兼任1950年建校的中南兵工學校(我院的前身)第一任校長,后調北京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九.人文景觀:抱冰廣場 運鐸廣場 博海廣場 環湖文化長廊 半畝園 邀月橋 映月橋 駕駛臺 168艦訓練平臺 校友長廊 樓路命名

    抱冰廣場地處學院南大門西側,毗連琴臺大道。內置張之洞塑像、漢陽兵工廠火藥碾盤、漢陽兵工廠火藥實驗塊等。廣場之名取自張之洞自號“抱冰居士”,張之洞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胸懷“抱冰握火”之志,“實業興邦”、“立學強國”,為推動中國近代工業和近代教育的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張之洞勵精圖治,報效國家的精神,堪稱后世學人之揩范。

    運鐸廣場地處校園湖(西月湖)南側,毗連實訓大樓、雅苑學生公寓。廣場以兵工英雄、新四軍軍工創始人、中國的保爾——吳運鐸的名字命名。廣場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積極弘揚中國軍工的核心價值觀——“國家利益至上”的奮斗精神。擬建吳運鐸花岡巖塑像一尊,“把一切獻給黨”影壁一座以及“兵工磚”地龕陳列。

    搏海廣場位于學院一號教學樓和四號教學樓之間,是學院學生集會、主辦大型活動的場所。廣場取搏擊海洋,學海無涯之意,反映了學院立足船舶工業的辦學特色和服務海洋運輸、海洋開發以及現代海防的專業特點,體現了學院不斷開拓進取的大學精神。廣場擬建以鄭和下西洋和國家現代海洋開發為主題的全景壁畫兩幅。

    環湖文化長廊長廊環校園湖(西月湖)而建。設親水平臺、棧橋、燈塔、校訓石、四方柱雕塑等。

    568艦訓練平臺

    568艦訓練平臺地處校園湖南岸,按照568艦——巢湖號導彈護衛艦1:3的比例復制。568艦是我院航海類專業學生船員合格證培訓的重要場所。艦上不僅陳列有各種消防、求生、保安器材與掛圖,還有船舶各種航行燈、信號燈、信號旗的展示??砷_展高級消防、船舶求生、船舶保安意識與職責等項目的訓練。

    巢湖號導彈護衛艦,弦號568,屬054A型導彈護衛艦, 是中國自行研究建造的 巢湖號導彈護衛艦最先進的導彈護衛艦,具有較強的反潛、防空、對海作戰和信息戰、電子戰能力。2008年6月30日下水在南海艦隊服役。

    邀月橋連接四號教學樓和半畝園的水上廊橋。

    映月橋連接四號教學樓和學院主干道——學苑路的半月形拱橋。邀月、映月之名,以形定義,隨義表形。一曰曲、一曰直,有呼有應,取其見合,取其開張。寓意學子人格養成之道。邀、映二字契合啟承,時光的穿梭、空間的轉換,告戒學子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駕駛臺地處校園湖西岸 由舵盤,駕駛倉和臨水平臺等元素組成

    校友長廊建于2014年7月,為西月湖繞湖感恩文化區文化景觀之一。由我院校友00521班邢建斌認捐。2014年10月,學院利用國慶校友返校周契機,面向返校校友征集校友長廊對聯,得到眾多校友響應,有詞為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隊繅艨M,終回母校。丹桂秋,人如舊,奈何鬢染秋霜華發生。彈指一揮數十載,風雨兼程且歌行。流水悠悠,訴說光陰之故事;長亭萋萋,凝結母校之牽掛。題此短詞,祈我母校明日繁榮昌盛,訴我船院學子眷眷之心。

    樓路命名

    博海樓 暢海樓 求是樓 致用樓 天健樓

    學苑路 環湖路 兵工路 中湘路 自強路 臨江路 運鐸路

    十.艦船博物館——湖北省國防科普教育基地

    學院艦船博物館設在學院科技實訓大樓四樓,面積500余平米,館內以文字、圖片和模型為主,內容涵蓋了船舶的產生與發展、船舶的運用、造船技術的發展進步、海洋、船舶與國防等相關內容,展出包括古代船舶、現代艦船等船模30余件。博物館分序廳、船舶歷史篇、船舶家族篇、造船技術篇、海防安全篇五大部分,博物館內還設有校史展廳,充分展示學院悠久的軍工辦學歷史、鮮明的辦學特色、豐富的校園文化、輝煌的辦學成就。

    船舶歷史篇:全面介紹了中華民族制造船舶、搏擊海洋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中華民族輝煌燦爛、長時間領先于世界的古代造船、航海歷史,領略華夏先輩的聰明智慧、博大的胸懷和探索進取的勇氣;了解近代逐漸落后、有海無防的屈辱,從先人們不甘屈辱、奮起抗爭的慷慨悲歌中牢記歷史的教訓;通過展示新中國六十年船舶工業的建設成就,展現中華民族臥薪嘗膽、艱苦奮斗而重新崛起的歷程。

    本展區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悠久源遠的古代造船史;第二部分:近代造船業是一曲不屈的悲歌;第三部分:新中國躋身世界造船強國之路。

    船舶家族篇:以詳盡的文字、大量的圖片和模型,從各種船舶的用途、類別、外觀、技術要求、設備、特點等方面,介紹了各種民用和軍用船舶。

    本部分實物展示客輪、油輪、散貨、挖泥船、集裝箱船、海洋調查船、海洋鉆井平臺、魚雷與導彈艦艇、獵潛艇、掃雷與布雷艦艇、登陸艦艇、護衛艦、驅逐艦、航空母艦、補給艦、潛艇以及中國十大名船等。

    造船技術篇:主要從船體建造技術、船舶動力及推進裝置以及船舶通信與導航技術等方面介紹了造船技術從原始到現代的發展,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深入淺出,讓我們從專業和技術的角度,去了解和審視人類的聰明才智在造船、航海上的體現。

    本展區實物展示部分主要有:168導彈驅逐艦龍骨模型、112導彈驅逐艦結構模型、古代船板構件模型等

    海防安全篇:主要介紹海防基本知識、中國海域、中國海軍的基本情況以及中國所面臨的海防形勢。時刻提醒著我們: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與海洋息息相關。我們只有居安思危,加快船舶工業發展,重視海軍建設,才能維護領土完整,保護海洋權益,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才能有更牢固的保障!

    艦船博物館是進行船舶與海洋科普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也是反映我院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窗口。

    十一.素質拓展基地

    學院素質拓展訓練基地地處抱冰廣場?;匕壕奕颂?、高空斷橋、空中抓杠、天使之手、高空相依、瀘定橋、高空路、攀巖、畢業墻、信任背摔、模擬電網、移花接木、盲目障礙、有軌電車、中空平衡訓練系統等項目。以上項目設置全面,富有代表性,涵蓋高空、場地等,可以全方位的鍛煉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并增強其體能技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十二.歷史遺跡

    漢陽兵工廠康樂橋遺址位于西實驗樓與大學生活動中心之間,現掩埋地下。

    漢陽兵工廠火藥碾盤碾子原件在家屬區,復制件陳列于抱冰廣場。是漢陽兵工廠生產無煙火藥的重要設備。

    漢陽兵工廠火藥實驗塊漢陽兵工廠生產無煙火藥的重要設備。陳列于抱冰廣場。

    漢陽兵工廠辦公樓奠基石 原樓已拆除,鑲嵌在辦公樓正立面左下側,刻“繼往開來”四字,署“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立兵工署長楊繼曾”款識。

    兵工磚漢陽兵工廠建設專用磚,磚上印有“兵工”、“漢?!?、兵工廠廠標等標識,現存10余快。

    建校紀念碑位于學院辦公樓與成教學院辦公樓之間,紀念碑正面刻有“為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而奮斗”銘文,背面刻有建校記事文字。紀念碑立于1954年,經武漢市文博部門考證,為建國后武漢市最早的紀念碑。長江日報曾以《紀念碑見證武漢歷史》為題作專題介紹,被譽為武漢建國第一碑。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 <xmp id="oycas"><menu id="oycas"></menu>
    <menu id="oycas"><sup id="oycas"></sup></menu>